真蜂蜜和假蜂蜜为什么难分辨?
买好蜂蜜买真蜂蜜难,难于上青天,这是消费者的一致,相当多的消费者都有过采购假蜂蜜的经历,中国人买东西历来精挑细选,那为何还会容易被假充蜂蜜骗...
2018-12-06
您现在的位置:蜂蜜的作用与功效 > 蜂蜜常识 > 蜂蜜真假鉴别 > 假蜂蜜泛滥,蜂蜜市场亟须大洗牌
造假的新闻屡屡爆出。其实造假早已成为行业内众所周知的行为。
“目前,蜂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造假猖獗,几乎占据了蜂产业大半江山。树胶冒充、人造蜜冒充真蜂蜜的行为,是阻碍行业健康发展的两块最大绊脚石。”杭州蜂之语蜂业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蜂之语)总经理章征天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像蜂之语这样一些生产正规蜂蜜、蜂胶的龙头公司遭受假货的步步紧逼,劣币驱逐良币,导致其在国内市场不占据优势,他们都希望蜂业市场能有一场大洗牌。
假蜂蜜也“符合标准”
在市场上充斥着的大量假蜂蜜,不仅让消费者难以辨别,更是在国家标准面前“顺利通行”。
原卫生部于2011年4月发布的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》(骋叠14963-2011)是我国现行唯一蜂蜜强制性国家标准。该标准虽然对蜂蜜的理化指标、微生物及兽药残留等方面有明确要求,但对假蜂蜜的鉴别缺乏相关表述。于是2012年又将其列入修订计划。当前正组织专家修订,体现了国家对蜂蜜食品安全的重视。
但这让假蜂蜜钻了空子。虽然是假货,却符合国家标准,行业内将其统称为“指标蜂蜜”。
假货可以泛滥市场的重要原因在于其价格低廉,深受市场欢迎,正所谓“有市场才有造假”。根据市场调查,结合实际算一笔账,一公斤树胶是100元,而一公斤蜂胶却是1200元;一吨糖浆4000词5000元,而最便宜的蜂蜜也要12000元一吨。
正是因为利益的驱使,造假之风越刮越猛。
据透露,现在市场上备受消费者喜爱的澳大利亚进口蜂胶,其实大部分是从中国进口的树胶生产出来的产物,贴上“进口”标签,摇身一变就挖走了大半个市场。
真货不出门,假货行千里。“指标蜂蜜”、假蜂胶等产物冲击了市场,也伤害了兢兢业业生产真品的蜂农和公司的心,长久下去,行业也会陷入发展困境中。
建立追溯体系,确保质量安全
作为龙头公司,更应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。
诚信立业是蜂之语一直秉承的理念。蜂之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从产物检验到规章制度等都制定了统一标准,不但生产真蜂蜜、真蜂胶产物,还为市场检测假货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“因为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鉴别真伪,我们就联合浙江大学共同开发出通过指纹图谱鉴别的方法,可以让假冒的杨树胶立即现形。”章征天表示,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。
不仅如此,蜂之语现有的检测水平也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,具备液质联用仪、气相色谱仪、紫外分光光度计等高新技术器材;建立的研发中心在2010年10月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,这也是目前蜂行业中唯一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实验室。
蜂之语每年向日本出口大量,2016年就已出口200多吨。目前蜂之语是全国最大的蜂王浆加工、出口基地之一。
公司建立起来的检测体系得到了日本客户的一致认可。“目前,农残、药残、重金属和微生物等,公司都可以实现自检。”章征天介绍,日本某一客户每年从我国进口7000多吨蜂蜜,几乎每次都是送到蜂之语检测,既可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,又可以节省大量检测费用。
事实上最让业内头痛的是,造假手段层出不穷。当然,检测技术也在奋起直追,相关机构研究出了有效的检验方法。
业内呼吁,尽快出台新的国家标准,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,尤其是能有效抑制造假的手段,以整治蜂业多年造假的顽疾。
除此之外,章征天认为还应该加快建立追溯体系,通过利用现代化手段及市场化方式推行全行业实现标准化生产、品牌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。追溯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。食品安全真正按照追溯体系来管理,才能正本清源,使蜂蜜的生产、流通做到可管、可防、可控、可查。
本文标题:假蜂蜜泛滥,蜂蜜市场亟须大洗牌 本文链接:/蹿尘锄箩/1990.丑迟尘濒
责任编辑: 蜂王浆的作用与功效
相关标签
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英国广播公司(叠叠颁)一篇对于另类奢侈品麦卢卡蜂蜜引发中国富人抢购潮的文章,在国内引起诸多关注。享有新西兰“国宝”称誉的麦卢卡蜂蜜中含有“...
2018-12-06
据调查发现,不少功能性蜂蜜也登上了超市的货架。如蜂蜜里面添加中草药或者阿胶产物,添加了红枣的“养颜蜜”,加了钙的“老人蜂蜜”等。然而,在业...
2018-12-06
相关文章
为您推荐
热门文章